好莱坞电影集体爆发"续集病",中国市场成救命稻草?
好莱坞会因此加大对原创电影投入吗?从现在看来,不会。尽管早就有华尔街分析师指出:好莱坞续集片一般前两部都会保持相当水平,之后便会收益下滑,而预算只会越来越亏损,因为片方通常会在第二部续集和最后一部续集上投入更多的预算。可是即使续集再难赚,也比开发一个原创项目——尤其是那些大制作的原创电影要好,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的恰好是前文提到过的迪士尼。 2015年,迪士尼搞砸了制作预算约为1.8亿美元、宣发预算1.5亿美元的原创作品《明日世界》。这部由乔治克鲁尼领衔的科幻大片北美票房仅为9102万,海外票房也不怎样,业界认为这部电影至少亏了迪士尼1.2亿美元。有趣的是,当时业界认为观众之所以不喜欢这部电影,就是因为原创电影很难成功。 这部电影的后果是:乔治·克鲁尼到现在也没再接到新的大制作片约,而雄心勃勃的导演布拉·伯德则退回到了自己擅长的动画片领域,可这并非意味着布拉德·伯德不擅长真人电影,他的《碟中谍4》大获成功,当然,那也是续集。 《明日世界》后,迪士尼开始在开发续集电影和真人改编电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且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谁能说它的非原创策略是错误的? 对于好莱坞来说,续集为王根本没有过时,也不可能过时,好莱坞恐惧续集病,但却只能依靠它。那么,怎么破解续集病? 小编认为,首先当然是提升续集品质。在这方面,并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同样是十年甚至二十年磨一剑,《星球大战》和《侏罗纪公园》的续集成功了,可是本·斯蒂勒花了十五年构思的《超级名模》,艾默里奇花了20年酝酿的《独立日2》却失败了。 续集成功真正的法门,也许正如一位媒体分析师说的:“一部续集电影成功与否取决于它自己的优缺点”,“如果一部电影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那么它就不能在观众中创造与之前相似的热度和兴趣”。简单来说,续集必须保持住让观众“哇哇”直叫的东西,它可以是《美国队长3》充满巧思的创新,也可以是《星球大战7》哈里森·福特归来的怀旧,总之,要让观众觉得好看而不是乏味。 《超级名模2》的失利也表明本·斯蒂勒之前吃香的喜剧模式和烂梗有些过时了 另一个办法,是将续集和IP分开,在观众厌倦之前,从前作中孵化新的IP。在这方面大刀阔斧尝试的,是福斯公司,他们在宣布《X战警》前传三部曲全部终结,《金刚狼》系列三部曲也即将完结的同时,却悄悄启动了《死侍》《牌皇》的“金刚狼宇宙”计划,随着《死侍》的大获成功,一个新的《X战警》宇宙也许正在搭建中。 比起续集 “炒冷饭”,这种做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将一个大IP切分,逐个培育小IP,当小IP大获成功,再重新组建一个广阔的IP体系。虽然还是续集,但却给了观众不同的感受,对于好莱坞来说,这也许是一条摆脱续集恐惧症的捷径。 无论如何,当整个好莱坞都在闹“剧本荒”,难以开启新IP,续集依然是最保险的选择。况且比起续集恐惧,更大的恐惧是整个产业链的危机。 对于涉足全产业链的企业来说,电影是其他衍生品赖以生存的基础。图片为迪士尼公园《星球大战》园区的概念图 根据2015年迪士尼公布的财报,去年迪士尼的总收入超过500亿美元,股价同期上涨30%,其中电影业务的营收仅占73亿美元,遍布影视、游戏、玩具衍生品,以及主题乐园几乎是整个产业链才是营收关键。 而这些不断上演的续集电影无疑巩固着每一个形象所创造出的价值,一旦续集销声匿迹,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就成了无源之水。 后语:好莱坞有一句格言叫 “Money Talks, Money Walks”(金钱至上,有钱走起)。小编认为,续集其实不是病,而是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的一部分,西方有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的IP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即使遭遇续集寒潮,好莱坞也不可能就此放弃续集生产。 但中国也有一句成语——物极必反。小编认为,尽管现在还没到下结论的时候,但好莱坞续集连连扑街背后,至少标志着原有续集模式的衰退和过分续集狂热带来的观众审美疲劳,也许比起拥抱中国市场,好莱坞更需要从东方智慧中思考应变之道——穷则变,变则通。续集不会消失,问题是当续集变“穷”了,如何“变”出能让观众买单的续集,将续集游戏继续下去。观众永远喜欢熟悉的人物和故事和新的看头,如果续集都像《独立日2》一样把20年前的葫芦再画一遍,观众当然不会买单,可如果每一部续集都能像《美国队长3》一样在老树上开出新花,那观众为什么要拒绝这样的续集? (编辑:我爱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